兰州有望明年为控烟立法
肺癌已成恶性肿瘤死亡“头号杀手”,“掐灭烟头”刻不容缓
核心提示:控烟与中国的未来紧密相连。将“人口预期寿命”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被写入“十三五”规划。中国疾控中心于近日建议国家“加大控烟投入,尽快制定十三五控烟规划,多部门共同协作投入控烟”。
很多烟民不是不知道吸烟的危害,而是在疾病没有降临到自己身上时,抱有侥幸心理。将在公共场所“掐灭烟头”内化为个人行为的准则,需要智慧政策的引导。
据透露,在今年兰州市公共场所开始实行全面禁烟,4类限制吸烟场所要取消吸烟室(吸烟区)的基础上,兰州有望明年为控烟立法。
三分之一的中国年轻男性最终将死于烟草危害
“吸烟有害健康”是老生常谈,却未深入人心。
8个月前,由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领导的一项研究发表在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上,引发不小震动。这一研究显示,除非大部分吸烟者戒烟,目前三分之一的中国年轻男性将最终死于烟草危害。
如果觉得上面的数字耸人听闻,那么不妨看看《2012年兰州市肿瘤登记报告》。这是记者能找到最近节点的官方公布数据,“2012年兰州市五区男性肿瘤发病前五位顺位排列为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肛门癌、食管癌;女性肿瘤发病前五位顺位排列为乳房癌、肺癌、子宫颈癌、胃癌、结直肠肛门癌。男性肿瘤死亡前五位顺位排列为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肛门癌、食管癌;女性肿瘤死亡前五位顺位排列为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肛门癌、乳房癌。肺癌已经成为兰州恶性肿瘤死亡的‘头号杀手’。”
卫生部门解读,肺癌是目前兰州癌症死亡中的“第一杀手”,但它却是各种癌症中病因最为明确的,是可以预防的。兰州市疾控中心慢病防治科万力萍主任介绍,在形成肺癌的各种因素中,吸烟、职业接触有害毒物、遗传因素、接触电离辐射、大气污染等是已知最大的风险因素。
据介绍,80%的肺癌患者都是吸烟者,男性吸烟患肺癌的几率是不吸烟者的23倍,女性吸烟患肺癌的几率是不吸烟者的13倍。吸烟与肺癌有剂量效应关系,每日吸烟量越大、吸烟的时间越长、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患肺癌的危险性就越高,吸烟指数(即每日吸烟支数乘吸烟年龄)在400以上或每日吸烟超过20支的45岁以上人群,均被认为是肺癌的高危人群。而男性吸烟者的妻子患肺部疾病的风险度更是不吸烟男性妻子的20倍,这也显示了“二手烟”的危险性。
烟草对于健康的危害不止于肺癌。已知数据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约占我国所有死亡的83%,它们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而吸烟已被无数国内外研究证实是导致这些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人均预期寿命写入国家发展规划
在“十三五”规划中,一条新内容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到2020年,中国主要国民健康指标接近或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7岁。”
事实上,把人均预期寿命写到国家发展规划中,是非常关键的指标,甚至比经济增长率更重要。这是因为,进入2000年后,我国人群在20多年的高吸烟率后,其负面健康效应正在表现出来,烟草归因死亡人数明显增加。按保守估计,2000年烟草使用的归因死亡为60万人,但2005年因烟草使用的死亡已达到120万人,其中有33.8%在40-69岁之间死去,损失20~25年的寿命。2020年我国归因于烟草的年死亡人数将达到200万人,占世界总数比重的21.3%,2030年将达到350万人,占世界预测烟草归因死亡人数的43.75%,进入烟草疾病负担高峰。
对“十三五”规划呼应发声的是中国疾控中心。该中心于近日发布《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建议国家“加大控烟投入,尽快制定十三五控烟规划,多部门共同协作投入控烟”,“尽快按照《公约》及其实施准则要求制定“十三五”控烟规划,全面推进中国控烟履约工作,保护公众健康。
这份报告表明,中国烟草流行依然严峻,人群吸烟率与五年前相比没有显著变化;二手烟暴露情况有所改善,特别是学校、卫生计生机构和政府大楼;公众对二手烟危害的认知有所提高,但是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没有提高;低焦油卷危害的认识误区仍然存在;吸烟者戒烟行为无明显变化,医生提供戒烟建议比例提高;烟草广告和促销仍广泛存在,烟草零售点成为重灾区;卷烟平均价格有所上升,但相对于居民的购买力,烟草反而变得更加便宜。
发表于《柳叶刀》有关中国人吸烟情况的研究并非全是坏消息。文章称“对于那些在发生严重疾病之前而戒烟的烟民,在戒烟十年以后,死于各类疾病的风险和从不吸烟者基本相似。”主要研究者、中国医学科学院李立明教授表示,“如果没有快速、专注和广泛的降低人群吸烟率的行动,中国将面临巨大的过早死亡的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