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称年轻人吸烟率显著降低 吸烟人群向低学历者聚集

更新时间:2016-03-31 01:23:20    点击次数:1923次    字号: 大号 中号 小号

  “中国男性的吸烟率在达到历史高位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近日,中国社科院根据最新的烟草调查数据发现了这样的结论。

  此外研究还首次将吸烟人群进行多维度的划分,例如:在我国,是年长的人吸烟率高还是年轻人吸烟率高?高学历的人比低学历的人吸烟少吗?

  研究者认为,细化人群的研究,对未来我国烟草控制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未来可采取差异化的控烟策略。

  文/广州日报记者杜安娜

  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的卷烟产量已经达25604亿支,吸烟人口超过3亿。

  “我国的吸烟率从高位下降了,让人尴尬的另一面是,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卷烟生产和消费国。”中国社科院助理研究员马妍谈到她研究的初衷,“如此庞大的吸烟群体,是怎样代际传递的?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的吸烟人群?”

  青年吸烟率远低于长者

  马妍告诉记者:“据《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报告》显示,中国女性1996年、2002年、2010年的吸烟率分别是3.8%、2.6%和2.1%。由此可见,我国女性的吸烟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且一直在下降。”

  而这三年的男性吸烟率,则持续高位在63%、57.4%和54%,所以,此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性群体。

  研究将吸烟的男性群体进行了年龄划分,从2010年的数据上看: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吸烟率最高,将近七成。

  当然,也不能小瞧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烟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吸烟率出现明显下降,分别为58%和49.57%,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吸烟人群还是很大。”

  不过总体来说,年长人群的吸烟率远高于年轻人群的吸烟率。“从吸烟率峰值来看,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出生的人,有七成都在吸烟。而‘80后’人群只有一半的人在抽烟。”

  吸烟人群向低学历聚集

  研究数据还显示,相比老年人,年轻人从首次吸烟到选择戒烟的时间明显较短,马妍说:“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群中,吸烟率超过70%的时间是22年,而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群吸烟率超70%的时间缩减为16年,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群这个时间仅为7年,到上世纪80年代出生人群时间降为3年。”

  虽然年轻群体的吸烟率在下降,吸烟率高位运行的时间也在减短,但研究仍指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吸烟者初次吸烟的年龄变低了: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人从23岁开始抽烟,到了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这个群体,初次吸烟年龄降到19岁。

  “初次吸烟低龄化的速度还有加快的趋势。”马妍有些担忧,她的调查还发现,吸烟者不断向较低教育程度的人群聚集,“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出生的人群中,教育程度越低,吸烟率越高。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吸烟率下降幅度也非常大。”

  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烟民群体中,吸烟者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

  对话社科院助理研究员马妍

  要重点制止吸烟低龄化问题

  广州日报:你的研究以年龄、学历等项目做了分类,这样研究的原因是什么?

  马妍:中国的社会变迁投射在诸多方面,而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不同出生时期的人口会有不同的社会行为,所以我的研究主要的分析视角是出生队列,这种视角的优势在于能够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一批人经历同一个事件的变化过程,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人群的行为差异来把握社会变迁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和人口变动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效应。

  广州日报:吸烟人群的变化对我国未来烟草的供给量有什么影响?比如十年后,烟草产量会不会下降?

  马妍:按照烟草控制的逻辑,烟草的供给量必然是越少越佳。烟草的供给量可以是一个市场调节的结果,如果能够从消费的一方控制吸烟人口,那么供给的一方自然会相应变动,因此控制吸烟消费更有价值。

  防新增吸烟者是重点

  广州日报:研究结果怎样帮助控烟?

  马妍:在制定控烟策略时应当重视人口规律的影响,不仅要关注吸烟率的变化,也不能忽视因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而形成的吸烟人口绝对量的变化。因为这是公共卫生体系将要面临的真实负担。

  考虑到吸烟人口的人群差异,采取差别化的控烟策略。比如,年长人群吸烟率高、吸烟人口规模大,应注重大力引导戒烟行为,减少处于吸烟状态人口规模,降低未来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压力; 而对于年轻人群,要通过健康观念引导,有效防止新增吸烟者是烟草控制的重点,特别是要关注青少年吸烟问题。

  广州日报:接下来会对吸烟人口做怎样的研究?

  马妍:由于这篇文章使用的是2010年的调查数据,所以对“80后”和“90后”甚至“00后”人口的吸烟行为关注较少,如果能获得新的调查数据,可以对最年青一代的吸烟者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有可能对未来吸烟人口的变化趋势进行一定的预测。

 

控烟一张图

查看更多
投诉实时地图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144号